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时间:2011-01-10 16:01:02作者:来源: 访问量: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7日在枣阳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汪厚安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们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发展经济、富裕人民”总体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开放立市、实干兴市、合力建市”四大战略,坚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亮点、培植增长点,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农村建设、新环境塑造三大历史性任务,不断开创实力枣阳、活力枣阳、魅力枣阳、和谐枣阳建设的新局面,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紧扣发展主题,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社会进入突破性发展新时期。五年来,我们先后经历了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的洗礼,经受了全球金融危机、多重自然灾害等重大风险的挑战和巨大困难的考验,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克难奋进,市域经济走出低位徘徊,实现了由恢复性增长向突破性增长的转变。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200亿元,是2005年72亿元的近3倍;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8.3亿元,是2005年3.4亿元的2.4倍;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62亿元,是2005年1.9亿元的近3倍;五年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0亿元,是“十五”时期投资总额60亿元的4倍;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90亿元,是2005年30亿元的3倍;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居民储蓄存款分别突破150亿元和100亿元,均比2005年翻一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500元,年均增长14%以上;农民人平纯收入达6600元,年均增加630元,近三年增幅均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由2005年的42:21:37调整为23:41:36,扭转了工业长期腿短的局面。综合实力在全省排位大幅攀升,2010年有望迈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和经济发展先进县市行列。
(二)坚持工业强市,新型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主导地位逐渐形成。工业实力快速扩张。初步统计,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15家,比2005年70家净增145家;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255亿元,是2005年20亿元的12倍;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75亿元,是2005年5.6亿元的13倍;工业占GDP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成为名符其实的经济支柱。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全市累计新上工业项目380多个,引进埠外资金160多亿元,双登集团、蓝贝集团、雨润集团、立晋钢铁集团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枣阳,一大批骨干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产能翻番,为全市跨越发展积蓄了强劲的能量。以蓝带、雨润、金华、三杰、元大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产业产值率先突破百亿元;以福田、圣龙、飞龙为龙头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进入全省产业集群50强;以万通、丝源、先锋、博大为龙头的纺织产业棉纱产能突破百万锭规模;以枣化、四海、金鹿为龙头的精细化工产业整体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以润阳、立晋、安能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成为枣阳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产品创优和技术创新取得新成绩。全市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家,培育“中国名牌”产品3个、“湖北名牌”产品10个,“枣阳制造”的区域品牌效应正在形成,跨入全国质量兴市工作先进行列。
(三)围绕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我们始终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积极探索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以城市化的理念建设新农村,加快了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转变。认真落实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对农民的现金补贴累计达到5.6亿元,保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优质粮棉油、优质水果、优良畜禽三大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粮食生产连续七年喜获丰收,2010年总产达到134万吨;水果总产稳定在25万吨左右;全市已建成万头养猪场12个、千头养牛场3个、百万只养禽场3个,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50%以上,肉类总产达到25万吨,进一步巩固了“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果菜无公害生产十强县市”和“全省畜牧大县”地位。农产品加工取得突破性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520家,形成了年加工粮食120万吨、油料25万吨、肉禽3600万只的生产能力,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50亿元。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五年来对农业的投入超过20亿元,先后组织实施了44座水库除险加固、四大灌区节水改造和大岗坡泵站改造等一批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22个,总建设规模9700公顷,增加耕地面积900多公顷;全市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80%;先后开展了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生态林等一批绿化重点工程建设,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新建安全饮水工程61处,全市老百姓基本告别了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历史;新修通村公路2500公里,基本实现了行政村通水泥路;完成了所有的村庄规划,新建沼气池1.7万口,“一建三清四改”村庄整治和“绿色家园”建设初见成效,鹿头镇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凸现亮点,兴隆镇探索出用市场机制建设小城市的新路子。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不断改观,拉开了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的序幕。按照“精品工程、文化特色、现代气息”的城市建设理念,集中力量实施城市功能配套工程,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比2005年扩大了一倍。高标准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覆盖率达到90%,为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绘制了蓝图。工业园区从零起步,先后完成了60公里循环道路配套建设,初步形成了“六纵六横”的路网格局,成为枣阳经济发展的战略平台和城市建设的新兴舞台。投入一亿多元完成了沙河生态治理和两岸景观配套建设一期工程,日处理6万吨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有效改善了城区环境,增加了发展的环境容量,沙河成为市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新修改造配套城市干道100多公里,基本消除了城区泥巴路,方便了市民出行。四星级国际酒店投入运营,整体提升了枣阳对外接待水平。高层建筑星罗棋布,掀起了宜居宜业城市建设的新篇章。城市绿化面积新增70多万平方米,两次夺得城市建设“楚天杯”,先后被评为“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开通了城市公交线路10条,城市供水普及率达90%以上,铺装管道天然气30公里,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市品位稳步提升。推行了城市管理“7+1”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城市管理水平有了新提升。小城镇建设扎实推进,初步建成了吴店、兴隆、七方、太平等一批产业大镇,城镇化率达到47%。
(五)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活力不断迸发,有效破解了发展难题。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纵深推进。认真落实国家的各项政策,完善了粮食补贴办法,规范了“以钱养事”社会管理服务机制,推进了土地二轮延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活力进一步增强。千方百计破解瓶颈制约。以做大做强城投公司为平台,大力发展经营性财政,通过经营城市筹集各类资金累计近10亿元,为工业园区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成立了枣阳市金盆担保公司,累计为企业提供担保贷款4.3亿元,解决了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大力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推进行政服务、电子政务、综合招投标、行政效能投诉“四大中心”规范化建设,相继出台了《工业项目零收费》、《优化环境七条禁令》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切实落实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用铁的纪律整治发展软环境,枣阳政务环境品牌正在形成,投资者和人民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
(六)突出民生优先,人民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和谐枣阳建设统筹推进。
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各类社会保险参保率达99%,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完成了市一医院、惠民医院、11家乡镇卫生院改造配套以及360个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启动了市一医院外迁新建工程,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困难群体医疗救助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4.5万名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五保供养得到有效保障。累计开展各类培训10万人次,新增城镇就业达到3.4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近10万人。
基本形成全民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科教兴市”工作扎实推进,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50项,取得科技成果218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全面落实了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和农村寄宿制贫困学生补贴政策,基本解决了农村寄宿制学校“三难”问题,“普九”债务得到了有效化解,落实了城乡教师绩效工资,中高考成绩稳居襄阳各县市前列。手足口病、甲型流感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市医疗卫生服务及公共卫生安全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完成市影剧院改造和13个乡镇文化站改扩建,城乡文化阵地建设得到加强,“周末文化广场”活动丰富多彩,“乐在枣阳”文化品牌深入人心。旅游开发扎实推进,白水寺、熊河、白竹园寺建成AAA级风景区,吴店镇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名镇”,新市火青村被评为“湖北省旅游名村”。城区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全面完成,农村无线数字电视“村村通”顺利推进,不断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全部发放到位,在全省率先完成南水北调工程移民移迁工作。群众生育观念明显改变,出生人口性比反弹和政策外生育得到有效遏制。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开发和利用,保证了发展用地需求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执行项目环保审批制,彻底关停了全市120多家“五小”污染企业和粘土砖厂,“两河”治理成效显著,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基本形成安全稳定的社会防控体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制,加大监管力度,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始终带着深厚的感情做群众的工作,领导接访制度得到强化,积极构建信访维稳大格局,切实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和安定有序的社会秩序。法治枣阳建设不断推进,普法教育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进一步深化,“平安枣阳”建设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增强。
同时,统计、物价、档案、保密、编制、气象、外事侨务、地方志、扶贫开发、人防、老龄、对台、民族宗教、驻外机构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有力促进了和谐枣阳建设。
(七)坚持勤政廉政,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树立起人民满意的政府形象。围绕建设服务型、学习型、创新型、务实型、廉洁型政府目标,坚持用良好的形象凝聚群众,用模范的行动感染群众,用扎实的工作带动群众,政府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切实加大政府职能转变力度,机构改革平稳推进,行政审批改革不断深入,以“四大中心”建设为载体,切实履行好为企业服务、为纳税人服务、为创造财富的人服务的行政职能。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加强,从严查处了各种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现象,执行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坚持选派百名机关干部外出驻点招商,选派百名机关干部到企业挂职,选派百名局长到企业包点服务,促进广大干部转变了思想观念、激发了工作热情。强化政府廉政建设,规范行政行为,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政府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促进了政风好转。不断完善政府运行机制,坚持实行经济发展项目化、项目建设责任化、责任考核经常化,保证了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全面落实《行政许可法》,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全过程。坚决执行市委的决定,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充分发挥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全市上下形成了共谋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枣阳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我市经济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也是全市上下发展精力最集中、发展氛围最浓厚、发展后劲最坚实的时期之一。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不动摇,敢为人先,敢于突破,善于用改革的办法、市场的手段,破除发展难题,让一切要素活力竞相迸发。我们始终坚持招商引资、工业强市不动摇,高举工业强市大旗,全力以赴开展招商引资,集中力量大上工业项目、上大工业项目,工业经济实力快速扩张,有力促进了市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我们始终坚持民生优先不动摇,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积极实施一系列的富民、惠民、利民、安民工程,最大限度地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激发了广大群众积极投身经济社会建设的内在动力。我们始终坚持团结协作不动摇,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全市上下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共同创造了安定团结、文明和谐的大好局面。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市人民,向为枣阳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向始终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老领导、老同志,向热心支持家乡建设的枣阳籍乡亲,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综合经济实力不够强,人均水平不够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加快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工业化仍处于初级阶段,创新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任务仍然很重;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城乡统筹的任务仍然很重;骨干税源较少,财政供养人员较多,弱势群体生活还比较困难,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仍然很重;城市特色不够鲜明,城市功能有待完善,城市管理的任务仍然很重;社会管理机制和模式相对滞后,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较多,维护稳定的任务仍然很重。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
二、关于“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奋斗目标和战略重点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站在快速发展、实力增强的新起点上,实现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历史新阶段,是更加注重统筹发展、加速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时期,更是枣阳实现率先崛起、再创辉煌的重大机遇期。国家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不断深化,“中部崛起”战略深入推进,湖北“两圈一带”战略全面实施,为枣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有利环境和难得机遇。机遇稍纵即逝,挑战不可回避。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千方百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激发干部群众加快发展的热情和干劲,千方百计保持全市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埋头苦干,奋力争先,全面开创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定位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统筹推进,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在扩大开放中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在深化改革中促进新农村全面发展,在改善民生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健康发展,努力把枣阳打造成宜居宜业的中等规模现代田园城市、全国重要的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重要的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基地、汉文化旅游重地。
(二)“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力争经济总量在全省保持较前位次,人均生产总值达到全省中等以上水平,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综合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对外开放程度、人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主要经济指标高于湖北省、襄阳市平均水平,增长速度高于“十一五”期间平均增速和全省平均增速。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0亿元,年均递增1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亿元以上,年均递增2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0000元,年均递增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年均递增1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6%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全省平均水平之内。综合实力跃入全省先进行列,力争进入全省“十强”。
(三)“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1、全力培植战略支撑产业,坚定不移地超常规发展现代工业。坚持“工业强市”战略,加快工业结构调整优化步伐,加速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着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壮大工业经济整体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总量扩张与优化升级互动双赢,努力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750亿元。一是扩大开放,引进战略支撑项目。坚持以开放增活力,以招商促发展,积极抢抓“外资内移”和“东资西进”机遇,在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和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财政贡献大的项目上取得新突破。重点围绕配套提升做文章,大力实施百亿园区、百亿产业、百亿企业“三个百亿工程”,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标志性企业,为全面振兴枣阳工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加快转型,培育战略支撑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全力打造产业品牌,形成以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力争到2015年,建成食品加工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产业2个产值过两百亿的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纺织产业和化工产业3个产值过百亿的产业集群。金红石深度开发实现重大突破,力争培育成带动全市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把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成枣阳跨越发展的新引擎。三是完善提升工业园区,构筑战略支撑平台。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配套提升35平方公里市经济开发区。按照项目向园区聚集、投资向园区集中、政策向园区倾斜的要求,把园区建成招商引资的先导区、主导产业的聚集区、城市建设的样板区,走出一条工业发展园区化、园区企业集群化的新路子。
2、全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坚定不移地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我市是农业大市,基础在农业,优势在农业,潜力在农业。“十二五”期间,要始终坚持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城市化理念建设新农村,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实现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跨越。一是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优质特色农产品板块基地,壮大粮油、水果、蔬菜、畜禽、生物质能源及林产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构建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不断提升农业的标准化、精细化、品牌化水平。着力引进全国乃至全球食品工业的领军企业,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积极培植壮大农业知名品牌,建成全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园。二是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抓好农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大力开展农田水利综合治理,搞好水库除险加固、灌区配套、节水改造、土地平整、中低产田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完善流通体系,加强农村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三是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大力培育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建立农村专业合作社,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积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大胆探索用市场手段建设新农村的办法,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着力点,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被征地农民保障制度,稳定推进农村“三资”管理、农村债务化解等工作。
3、全面建设现代田园城市,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发展是一次难得的重大政策机遇。“十二五”期间,要围绕建设“中等规模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目标,优化城乡布局、提升服务功能、增强综合实力,加速城乡融合,着力开发新城区,改造老城区,建设小城镇,形成“一主(中心城区)、两翼(吴店、兴隆)、多极(建制镇、中心集镇)”齐头并进的发展新格局。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功能完善的要求,高起点谋划城市发展,高标准推进中心城区建设。以316国道改线为契机,形成城市外环线。完成沙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和两岸景观带建设,大手笔配套建设三甲医院、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十大城市功能场馆。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到50万人。二是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坚持用城市化理念规划、建设、经营和管理小城镇,按照“适度超前、科学规划、以点串线、重点突破”的原则,分类型、分层次推进小城镇建设,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力争把吴店、太平建成南北经济走廊上的重镇,把兴隆、七方建成东西经济走廊上的重镇,全面推进吴店、兴隆小城市建设试点,把其他镇建成小型工业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以及各类商贸经济的集聚地,形成城乡统筹推进的新格局。三是加快基础设施配套步伐。加大城镇建设投入,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大力实施路网、水网、绿网、广播电视网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加快市乡村道路建设,县乡列养公路全部建成二级以上等级公路,县通乡主干道全部建成三级公路,全力打造“半小时交通经济圈”,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
4、突破性发展旅游业,坚定不移地提升现代服务业水平。“十二五”期间,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增长点,坚持以突破性发展旅游业为龙头,带动以商贸流通为主的生活性服务业和以现代物流、信息、金融、中介服务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跃上新台阶。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高起点修编完善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加强景区深度挖掘,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提高旅游接待服务能力,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旅游网络,努力把我市建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重要旅游区。重点围绕“帝乡文化”和“红色旅游”特色品牌,以白水寺深度开发为龙头,挖掘历史文化,带动熊河、白竹园寺、雕龙碑、唐梓山等重点景区快速发展。力争到2015年,旅游接待人数达100万人次以上,成为市域经济新的引爆点。二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以现代物流产业园建设为抓手,促进物流企业向园区集聚。实现从单一的货物运输向货物收集、仓储管理、快捷运输、信息交易、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等完整产业链转变。三是大力发展金融业。重点扩大融资规模,提高融资效率,实现金融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平衡。加大重点项目、重点产业和中小企业贷款力度,满足社会各界对金融服务产品的需求。加快金融资源整合和资本证券化,争取各种股份制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在枣阳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机构,构建功能互补、充满活力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四是规范发展房地产业。重点发展与居民承受能力相适应的普通商品住房及廉租住房,适当发展中高档商品房,建立“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高端有市场”的住房体系。完善征地拆迁制度、土地收购储备制度和土地使用权公开“招拍挂”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5、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坚定不移地推进和谐枣阳建设。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是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十二五”期间,要始终坚持民生优先、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促进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大力推进科教兴市战略,牢牢把握教育的公益性原则,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上,推动高中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民办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跨越式发展,积极筹建枣阳市职业技术学院;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援助,完善培训体系,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努力形成企业和职工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和谐劳动关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基本方针,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升统筹层次和加强制度衔接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大力发展文化事业,高水平规划建设图书馆、档案馆、体育馆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6、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坚定不移地提升社会事务管理水平。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对社会管理机制和模式的改革创新、对社会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二五”期间,要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以社区管理为基础,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整合管理资源,规范管理内容,完善服务功能,提高管理效能;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的作用,提高社区居民和村民自治程度;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依法维护社会稳定,把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建立健全防范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的预警应急机制,提高城乡紧急应对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项犯罪活动;切实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方面的源头治理和监管,严防各类重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关于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加速转型为主线,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目标,坚定不移地扩总量、调结构、惠民生、保稳定,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实现“十二五”的良好开局。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8%以上;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5%以上;利用外资3000万美元,实现出口创汇5000万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平纯收入分别增长10%以上;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等约束性指标控制在上级要求的目标范围内。
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实施和年度工作目标的实现,全年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农业农村工作水平。一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集中连片建设一批现代农业优势板块基地和产业带,重点抓好8万亩粮食高产示范片、20万亩优质桃板块基地、投资7000万元的2万亩基本烟田、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和四大优质养殖带建设,依托优势资源,以打造百亿农产品加工园区为重点,以“一袋面”工程为龙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力争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争创“全省农产品加工先进县市”。二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推广兴隆镇小城市建设和鹿头整镇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经验,各乡镇至少建设一个示范村。继续推进新农村改革试验区生态文明走廊建设,办好以“清洁家园、美化家园”为主题的“村庄清洁工程”试点,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和“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完成新市、王城、平林和随阳集镇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制定“宜居村庄”规划,启动七方镇曹营村、吴店镇二郎村、琚湾镇郑岗村、鹿头镇丁庄村、环城办事处孙庄村“宜居村庄”试点建设;切实抓好中心集镇建设,创新机制,多元投入,加强建管,提升形象,使集镇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龙头。三是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大岗坡、石台寺、吉河3个灌区和大岗坡泵站改造工程建设;争取清潭、大黄河、小黄河、高庵4座中型水库和20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华阳河灌区改造、石台寺泵站改造、沙河流域治理、城区净水厂改造等项目进入国家计划笼子。继续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启动桐枣路鹿头至新市段建设,改造县乡公路60公里,新增通村公路200公里;加快万头养猪场的沼气环保节能工程建设,新建户用沼气池3000口,发展服务组织网点20个,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二)以引进战略性支撑项目为突破口,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继续坚持以大招商带动大投入,以大投入促进大发展,紧盯优势产业配套、特色资源开发和新兴战略产业引进培育三大重点,进一步强化产业招商、驻点招商、以商招商,推动大招商向招大商、大上项目向上大项目转变,集中资源、资金和精力,全力以赴引进一批战略性支撑项目,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力争全市引进投资过亿元或年产值过亿元的工业项目20个以上,其中投资过20亿元的重大项目2个以上,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5个以上。同时,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重点工业项目。重点抓好DMC清洁纸浆造纸、安能生物质发电、立晋公司扩能、润阳公司扩能、中部三农板材、艾克特高能锂电池、雨润集团3000万只禽类加工、勤辉集团饼干加工、三杰公司小麦胚芽系列食品加工、万通公司20万锭纺纱扩能、冠鑫提花织布、丝源公司10万锭精梳、鄂泰公司10万锭精梳、神驰公司200万套汽车车轮、秦鸿公司立磨耐磨件等投资过亿元的项目。力争全年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350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突破100亿元。
(三)以完善提升园区功能为突破口,进一步展示城市新风貌。一是坚持高标准配套园区。继续按照“把新园区当新城区建”的要求,进一步加快工业新区配套建设步伐,在完成发展大道、和谐路西段、西环三路南段配套建设的同时,集中力量做好园区内的迁村腾地工作,确保规划区内的居民全部迁出,住上更好的房子。统筹推进市经济开发区、中小企业科技孵化园、创业园“一区两园”配套建设,新增储备工业用地8000亩以上,推动投资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聚集。二是大手笔配套城市功能。重点抓好316国道绕城公路东段、西段建设,力争年内全线贯通。积极争取城市西北外环线进入省计划笼子;完成新华路北段改造、车站路配套建设,打通朝阳东路和襄阳东路;启动沙河城区上游(市一中至中兴大桥段)河道治理及环境整治工程,加快推进汽车东站、“三甲”医院和垃圾处理场建设,适时启动人民广场建设。三是大力加强城市管理。深入推进“7+1”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继续深化领导包街、市直单位门前包保和职能部门专项治理相结合的城市管理新机制,坚持“市、城区办事处、社区”三级联动,强化办事处和社区的城市管理主体作用,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四)以百盟物流产业园和重点景区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抓好百盟物流产业园的建设,以此为龙头,带动枣阳物流业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由单一向一体化、由弱向强的转变,逐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为全市经济的高速发展提供物流服务支撑。二是大力发展旅游业。集中力量推进白水寺风景区的开发建设,重点完成高速公路出口至白水寺景区的旅游公路刷黑和光武祠配套建设,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培育旅游龙头。同时,用市场化机制推动雕龙碑、唐梓山、熊河、白竹园寺等骨干景区的建设,逐步把我市建成汉文化旅游重地。三是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确保城市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银富登村镇银行上半年开业,并完成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同时,进一步建立健全政银企联席会议制度,促进银企高效无缝对接。加快企业信用评级步伐,扎实开展“金融早春行”、“惠农金融行”和银企对接会活动,积极推进金融产品创新,有效适应企业的融资需求,力争全年累放贷款60亿元以上。
(五)以改善和保障民生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水平。一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服务。继续稳步扩大就业,城镇新增就业6500人,帮助困难群体就业1200人;健全职业培训制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1.6万人次,其中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万人次;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完成扩面1万人次;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进一步扩大新农保试点范围。建立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正常增长机制,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率达100%。二是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深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和居民医疗保险、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建设,稳步提高住院费用个人报销比例和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使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得到救助,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完成市一医院外科大楼建设以及内科楼、门诊综合大楼主体工程,深入开展“百镇千村示范卫生机构”创建活动,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三是进一步完善扶贫济困保障服务。继续做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确保应保尽保;加强对城乡困难群众的临时救助工作,全年对城乡困难家庭救助不少于2000户;加强农村分散供养孤儿救助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救助。健全完善市、镇、村三级应急救助组织体系建设,力争每个乡镇都建成一个防灾减灾示范区。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努力让困难群众安居乐业。四是进一步完善公共事业保障服务。深入推进教育公平,从解决义务教育大班额入手,巩固“两基”成果,统筹配置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巩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地位,不断提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认真落实文化惠民政策,深入开展文艺宣传快车和电影快车巡回演出(放映)活动,新建“农家书屋”100个,完成市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六)以增强群众的安全感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法治枣阳建设。高度重视人民信访工作,进一步健全大调解机制,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公共事件;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进一步落实各类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预警系统,继续推进矿山、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深入推进平安枣阳建设,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完善社会治安网络体系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全面落实三大基本国策,坚决遏制政策外生育,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坚决打击违法占地,净化土地市场,确保工业发展用地需求和全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坚决执行环境准入管理,稳步提升环境的承载能力。科学制定好“六五普法”规划,全面启动“六五普法”工作,扎实推进法治枣阳建设。
(七)以提高行政服务能力为突破口,全面提高政府自身建设水平。激烈的竞争态势,繁重的发展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更加勤勉、更加务实,切实提高行政效率和施政水平,更好地为改革发展大局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一是着力建设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进一步完善政府议事规则,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严格执行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情况制度,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负责地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努力建设让人民信赖的政府。二是着力建设心系群众的服务政府。坚持把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不断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认真听取群众的呼声,细心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坚决打击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建设让人民拥护的政府。三是着力建设勤政高效的效能政府。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深入一线真抓实干;进一步改进工作流程,加强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政务建设,推进政府工作高效运转,努力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政府。四是着力建设公开透明的阳光政府。进一步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打造便民利民的政务超市。全面推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重要事项公示制度、重点工作通报制度和政务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及时满足人民群众对政务信息的多样化要求,最大限度地保证群众的知情权,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努力建设让人民支持的政府。五是着力建设治政从严的廉洁政府。认真落实建设工程招投标、产权交易、政府采购、土地招拍挂等制度,切实加强执法监察、廉政监察、效能监察,强化审计监督,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努力建设让人民放心的政府。
各位代表,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今年,市政府将继续按照突出重点、加大投入、惠及多数的原则,着力为群众办好十件实事:
1、筹措资金3000万元,启动沙河城区上游(市一中至中兴大桥段)河道治理及环境整治工程,给老百姓创造更多、更好的生活休闲环境。
2、筹措资金3000万元,实施城市引水工程和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使城区饮用水质和供水保障能力有新的提高。
3、筹措资金2000万元,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乡镇卫生院药物购销零差价,从源头上解决群众“看病贵”问题;落实村医补贴政策,全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4、积极推进均衡教育,深入推进大校区制,使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倾斜。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强化对全市幼儿园的规范提升,每个镇至少办一所公立幼儿园,让所有的儿童度过安全愉快的童年。
5、进一步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全年新增参保人员超过2万人,力争让更多的农民年满60周岁后都能领到养老金。
6、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启动西郊220千伏变电站建设,完成鹿头110千伏变电站建设,逐步解决农村低电压、供电“卡脖子”等问题。
7、千方百计完成316国道城区段改线建设任务,缓解城区交通和城管压力。
8、实施新华路北段、车站路(市标至火车站段)改造配套建设,提升城区出口路、窗口路的形象,使城市路网通行能力得到新的提升。
9、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着力推进新华路中段、书院街西段、人民路与书院街东南节点的改造,提升旧城改造水平,让更多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
10、加快城市社会管理创新步伐,大力推进社区管理,认真办好10个社区试点,全面推广社区经验,提升社会管理水平。
各位代表,枣阳正处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新起点开启新征程,新机遇孕育新希望。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再接再厉,为谱写枣阳率先崛起的壮丽篇章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