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枣阳资讯 > 热点关注

“枣阳楷模”2018年第一期

发布时间:2018-04-19 15:22:51作者:来源: 访问量:

“枣阳楷模”2018年第一期

 

“枣阳楷模”先锋榜

吕丽电子照片_副本.jpg

上榜者:吕丽 枣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无声世界的舞者

 

枣阳特校是一所宁静而美丽的校园,在这个建校三十年的校园里,有一位始终坚守,不断追寻的美丽女教师,她用二十五年的青春岁月,无私呵护着就读于此的聋、哑、残障的“断臂天使”,一个个混沌的孩子在这里看到了春天,学会了自理,找到了自信,融入了社会。这名导航者,就是被孩子们称 “最美妈妈”的吕丽,一名普普通通的特教工作者。

做特别教师,用指尖触摸生命

1993年,19岁的吕丽从特师毕业,带着纯真的梦想懵懂地走上了特教讲台。虽然曾多次幻想过走向讲台的情景,但当真正面对九名哼哼呀呀、满脸鼻涕、行为怪异,甚至张牙舞爪的孩子时,那颗滚烫的心,仿佛掉进了冰窟窿。自己的生活尚且顾不过来,炒菜、做饭、洗被什么都不会,又怎么能照顾好这群可怜的“折翼天使”?在焦虑中流下了眼泪。

一天,吕老师正手舞足蹈地给孩子们上着语文课,快下课的时候,却发现孩子们突然捂着鼻子噪动了起来。有几个孩子用手势比划着“好臭,好臭” ……不得不中断了讲课,来到孩子们目光聚焦的齐超军身边。齐超军满脸通红,两手死死抓住凳子不肯站起来,这股难闻的气味就是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好不容易才拉起他扒掉裤子,只见他屁股、大腿、裤子里全是粪便,臭味难闻,熏得孩子们跳起来跑得远远的。吕老师强忍着臭味,掏出身上所有的卫生纸去擦那满屁股、满裤子还顺着大腿不住往下流的粪便。实在无法擦干净了,只好脱掉自己的外衣,把齐超军两腿一包,抱着这个几十斤重的小胖子来到自己的单身宿舍,烧了四五盆热水,才把他彻彻底底洗干净。孩子是干净了,可年轻爱美的吕老师却恶心了好几天。

的工作面对的何止是这些!有一天班里一位叫张龙的同学突发癫痫病,一下子倒在地上,口吐白沫、两眼翻白、四肢抽搐。年轻的吕老师哪里见过这阵势,吓得脸色煞白、手忙脚乱,急忙呼来了120”,把孩子送到医院……孩子脱险了,却吓坏了,躺在床上,无助的泪水再次顺着脸颊流淌……

正在伤感落泪时,听到窗外传来异样的响声,一张张清纯的小脸像花儿般绽放在窗前。那是扎着羊角辫的宋佳,满脸笑嘻嘻的李凯,经常尿湿被子的江小华。窗台上堆放着鸡蛋、黄瓜,还有从厨房端来的热气腾腾的稀饭。颤抖地赶紧起来打开门,一下子把围在窗台的孩子们抱在了胸前,瞬间感觉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做孩子的耳朵和嘴巴,让迟开的花朵绽放

聋生的世界是寂寥无声的。但是,他们有眼会看,有心能够感受!孩子不能就此残缺,特效老师们要用艺术的钥匙打开孩子的心门。为了教会一个舞蹈动作,需要无数次地耐心示范、讲解、练习、纠正、再练习!一个节目要练数百遍,排练几个月。终于,耐心在打磨中开吕老师的孩子们曾经登上湖北黄鹤美育节、襄阳残疾人汇演等大型表演舞台。舞台上孩子们一次次跟随着的手势,用他们优美的舞姿挥洒着精彩。台下的观众惊诧不已,很多人问“这些孩子真的是聋哑儿童吗?”

呀呀学语、能开口叫一声爸爸妈妈,对正常的孩子来说是再正常不过的语言功能,对特校的聋生来说却比登天还难。语文课上,老师们得一遍又一遍地把自己的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让孩子感受气流的大小;一遍又一遍地把孩子脏兮兮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脸上、鼻旁、嘴巴里,感受声音的振动,触摸发音时舌尖的位置。为了教会聋儿一个字母、一个词语,一遍一遍地重复着,尽管枯燥乏味,尽管嗓子发哑,甚至是因失声而几乎说不出话来。当学生卢明亮有一天向,嘴唇哆嗦着,小脸憋得通红,慢慢地挤出三个字“吕--师”时,激动的泪水夺眶而出。虽然发音还有些混沌,但她觉得那是孩子们送给最珍贵的礼物

做孩子的眼睛,让他们看见世界就在眼前

作为一名特校教师既要教孩子们学知识,更要教孩子们学做人、会生活,让他们拥有一双明辨是非的慧眼,去辨别世间的真善美。

为了给学生的将来找到出路,和正常人一样有尊严地生活大胆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实验,先后在聋班高年级开设了缝纫、按摩、电脑打字等职业技术课。为了请来合适的专业按摩教师,自费到各大按摩店体验,与按摩师交流,说服他们帮助这些孩子掌握这门技术。刚开始学生怕吃苦不愿意学,就带着学生一起跟着老师学。有时累得腰酸背痛,十个手指根本无法伸直,但面对专业教师紧缺的状况她一直咬牙坚持着,一熬就是十几个年头。学生李超掌握了按摩技术,开了一家专业的按摩店,能够养家糊口。学生方万朝、李宝训学会电焊技术,月薪几千元,不但自食其力,成家立业,还分别当选为襄阳市残疾人代表大会代表,枣阳市聋人协会副主席,为广大残疾人服务。

特殊教育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作为一名普通的特殊教育工作者,她始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一名特校教师的执着追求,用教师的神圣职责和母亲的博大胸怀,为残疾孩子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枣阳楷模”先锋榜

涂新玉_副本.jpg

上榜者:涂新玉 枣阳市纪委监委教育调研室干部

坚守初心有墨香 砥砺前行勇担当

—记枣阳市纪委监委教育调研室干部涂新玉

 

“老人家,您身体还好吧,去年村里的乡村医生给你检查过几次身体?”20176月的一天下午2:30,骄阳似火,枣阳市运用大数据开展精准扶贫领域监督检查工作第五督导组成员涂新玉正在杨垱镇一偏远村贫困户家中进行问题线索复核抽查时,身上的手机响了起来。

“喂,你好,我是《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的编辑,你的一篇稿子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挂上电话,涂新玉又继续投入忙碌线索复核的工作中,由于时值农忙季节,农户们都在抢收抢种,督导组成员们只有在中午和晚上多花功夫走村入户,等涂新玉走出最后一户贫困户家中的时候,外面已经看不见路了,时间已经到了八点多了。

在乡镇廉政食堂匆匆吃过工作餐以后,涂新玉马上赶向下一站工作单位枣阳市纪委办公室,赶到办公室时针已经指向了22:30

泡杯浓茶,打开电脑,涂新玉又开始根据下午杂志编辑社电话中的意见开始构思,对稿子进行反复打磨,窗外的马路慢慢静了下来,等到稿子发出去的时候,他发现已经凌晨2:10了。

第二天上午7:30,他又赶向大数据工作督查督导工作一线。

这就是枣阳市纪委监委教育调研室干部涂新玉日常的工作的一天。2015年底进入枣阳市纪委工作以来,他立足本职,默默奉献,在自身岗位上取得了骄人业绩,从事纪检监察工作的时间虽不很长,但却洒汗水、倾注心血、奉献青春,涂新玉无怨无悔,始终用文风历练作风、用笔杆创造价值、用自律坚守本分。

进入枣阳市纪委前,涂新玉一直在乡镇一线工作。为弥补新闻业务知识上欠缺,他始终注重在学习中积累经验,在积累中提升能力。为挖掘到最具新闻价值的素材,他经常到基层一线,通过实地调研、与村组群众交流沟通,对于每一篇文稿的撰写都精益求精,一篇文章修改二十遍以上是家常便饭。2016年以来,他在襄阳市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文章378篇。其中在《中国纪检监察报》《党风廉政建设》《中国纪检监察》等中央级媒体上发表46篇,在《湖北日报》《楚天风纪》、省纪检监察网等省级媒体发表89篇,《襄阳日报》、襄阳纪检监察网、《襄阳党风与廉政》等襄阳市级发表243篇。

此外,作为枣阳廉政网和“廉洁枣阳”微信公众号的负责人之一,涂新玉深知“一网一微”是全市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网站的工作动态和微信公众号的发布一直体现着委局中心工作,不容纰漏。2016年以来,有2000余篇廉政信息从全市各地各单位报送到市纪委教育调研室,他对每一篇信息都进行认真阅读,特别是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就一字一句核校后发布到廉政网或运用微信公众号推送到全市党员干部手机上,同时他还负责撰写全市党风廉政建设主要工作动态进行发布,2016年来“一网一微”发布廉政信息1800余篇。

2017年初,根据委领导安排,他成为枣阳市委市政府精准扶贫暗访督查的一员,开启了服务全市精准扶贫工作的道路。一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市纪委安排,他作为开展全市精准扶贫暗访督导、运用大数据对精准扶贫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巡查督导及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反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暗访督查工作等督查督导组成员之一,他全年参与暗访督导、巡查督查近100次,督查督导范围实现七方、七方战区115个村(社区)全覆盖,部分村(社区)甚至明察暗访十几次,走访贫困群众1000余人,并积极督促整改问责,向市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市大数据办、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等提供详尽的情况报告,为扶贫工作贡献力量。

就是凭着这份坦然、乐观、自信,他默默履行着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义务,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在“无名”和“忘我”中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奉献自己的力量。

 

“枣阳楷模”先锋榜

上榜者:徐秋焕 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肾病内科主任

巾帼心向党  无悔从医路

—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肾病内科主任徐秋焕事迹

 

徐秋焕,女,现年55岁,中共党员,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肾病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枣阳市糖尿病医患协会主席,襄阳市内分泌协会理事,襄阳市内分泌协会糖尿病协会、肾病协会、科学技术协会委员。

心系患者用真情

从医多年来,她心里始终装着患者。“用心做事,诚心待人”是她的从医准则。对患者来说,她是这样做的。她总是提前上班,好让焦急的患者能早点见到她。对她来说,病人住在医院里,就是对她的信任,她把这种信任当作一种责任,一种牵挂。为了这份责任,无论科室住院病人再多,她都坚持每天亲自查看一遍病房,只有这样她心中才感到踏实。为了这份信任,她早已习惯了加班加点。当遇到患者突发病情,彻夜工作也是常有的事。十多年前有位叫张翔的10岁男孩,因患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休克,呼吸衰竭,极度病危。夜间1点多,值班医生向她汇报病情后,她顶风冒雨立即赶往医院,站在床边严密地观察着病情,指挥医护人员为患者补液、输氧、心电监护、胰岛素输注、并发症处理,经过五个多小时的抢救,患儿脱离了危险,她却累得瘫坐在地。孩子的父母感激万分,留着泪说:“我们就这一个儿子,我儿有救了,我儿命保住了,谢谢你们,你们救了我们全家”。一晃十五年过去了,在这十五年当中,她一直关注着张翔,定期对他随访,主动开展健康教育,指导胰岛素治疗,看到当年的患儿能像健康人一样快乐地成长,她的心里快乐极了。现在,当年的患儿已自立成家,开了一家美发店,还有了自己的儿子,一家人幸福美满。这样的事、这样的人在她的身上不胜枚举……每当此时,她便感觉是最幸福的。

面对病人无助的眼神,她以院为家。无论是周末,还是春节,在医院都能看到她忙碌的影子。为了能让其他同志回家团年,她已经连续三年大年三十晚上值班。因为经常和病人在一起,她很少陪伴家人。她有一个女儿,很小便学会了洗衣做饭,她常说“妈妈加班,妈妈去抢救病人,妈妈没有时间陪我,我自己可以做很多事情”。正是她的努力、她的进取、她的为人,影响了女儿,她学习勤奋努力,乐于助人,待人谦和,成绩优秀,这也带给她一丝安慰。

在别人眼里她是一个只会工作不会享受“生活”的人,但是她不这样认为,她说,她的快乐来源于能够让更多的患者健康快乐的生活。她作为一名科室主任,总希望自己的技术水平能再提高一点,去治疗抢救更多的病患,能让更多的患者早日康复。她说,她爱她的岗位,她爱她的工作,每每看到患者坐长途车长途跋涉找到她看病时她总有一种感动,一种激励,一种欣慰。

传播健康撒大爱

圣人说“治未病,不治已病”,也就是说预防大于治疗。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曾经发生的一件事,让感到做好全市糖尿病防治工作意义重大、刻不容缓。

那是1995年的一天,科室收治了一位42岁的女性糖尿病患者,患者病情危重,呼吸困难,恶心呕吐,昏迷,休克,诊断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尿毒症晚期。与家属谈话中了解到,患者已经患糖尿病4年了,病人一直拒绝用药。他们有个儿子在读研究生,夫妻二人长年在外地打工。当告知家属病情后,丈夫痛苦万分,流着眼泪长跪不起,要求救救病人,他说“妻子跟着他没有享一天的福,为什么没有听医生的话?没有及早治疗?”这种情况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同时也给家庭经济增加了负担,患者需要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时还要靠每周两次的血液透析治疗才能维持生命。这件事情,对她的触动很大,如果早期治疗患者不至于发展到尿毒症这一步。暗下决心,一定要做好糖尿病健康教育,增加患者治疗的主动性,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控制并发症,减轻患者痛苦,减少患者家庭负担。

经过认真筹备,她们于1996年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成立了“枣阳市糖尿病医患协会”,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教活动,建立了一条由糖尿病专家门诊到病房的绿色通道,患者可随时就诊、随时住院。

糖尿病健康教育已成为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一大亮点。为做好这项工作,她亲自制定健康教育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每周她都会在科内为住院患者进行了健康教育小讲课、看图对话、食物模具比等活动,仅2017年就开展了48次,吸引了1000多名住院患者参加。每月她都会开展一次“糖尿病健康教育大讲堂”,吸引了周边2000多名患者及家属参与。今年的“世界糖尿病日”,她带领科室医护人员进行糖尿病健康义诊、糖尿病蓝光行动、健康知识讲座、健康运动,免费为患者监测血糖、免费监测血压、免费发放宣传册子。

坚持不懈的健康教育活动,吸引了周边大量患者前来治疗。为了做好患者的后期服务,她以 “你的医生”为群名建立了糖尿病患者微信群,患者可随时提问,她随时在线解答。每周选一个主题,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互动,极大的提高了患者治疗积极性。随着多年来耐心细致的沟通交流,她与许多患者成为了朋友。“枣阳市糖尿病医患协会”多次被评为“襄阳市先进社团”。她也先后被评为“枣阳市优秀学会工作者”,“襄阳市全市民间组织先进工作者”。

苦练医术无怨悔

作为一名医生,她深知:“医者,德为先,技为本”。她每年订阅大量医学杂志及书籍,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每当别人逛街、打牌时,她却在医院守护着她的病人;每天当她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后,还要坚持看看书,查查资料。近年来,她先后到多家三级医院学习先进的诊疗手段和治疗方法,在临床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积极参加院内外科研工作。

身为科室主任,她更懂得:“团队的力量无穷”。秉承“工作规范化、服务人性化、技术特色化、治疗个性化”的服务理念,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认真组织每一次查房、每一次会诊、每一次抢救;积极开展新业务、新技术,带领大家不断创造生命的奇迹。科室两次被襄阳市妇联评为“巾帼文明示范岗”。她主持的“枣阳地区糖尿病患病率动态观察及三级预防的研究”科研课题,被评为襄阳市科委评为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北省科委评为科技进步三等奖。十余项课题获枣阳市科技进步奖项。发明国家专利4个。结合临床实际工作,不断撰写文章,发表论文二十余篇。为了提高科室的诊疗水平,她带领科室其他同志首批创建了湖北省县级医院临床重点专科,成功举办了襄阳市内分泌糖尿病年会,两次举办了湖北省内分泌继教培训班。由于工作突出,被枣阳市政府确定为“市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并享受政府专家津贴。

2016年,医院开展等级评审。时间紧、任务重,她身先士卒,带领大家每天加班,由于劳累过度,在下班途中身体不支不慎摔倒,造成右侧顶部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左侧锁骨远段骨折,多处软组织损伤。当时,正是医院创建三级医院的关键时期,她躺在床上心急如焚,病情稍有好转,便一边治疗一边上班。在住院的那些日子里,科室的同事以及患者及家属纷纷前来看望,患者们不约而同的想着各自的感谢方式,有的送礼品,有的送特产,她都一一回绝。有位患者为了能达到感谢目的,拿了一点自已种的蔬菜,并再三说明不值钱,属绿色食品有助于身体健康。她拿着两把患者用心浇灌的蔬菜掂量着,感到的是千斤的重量,是一份巨大的鼓励,是一份患者的重托……

一份春雨,一份秋实;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她被湖北省委组织部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事迹在汉江创客上展播,记者采访时,她告诉记者:“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医生,我很平凡,我只尽到了一个党员应尽的责任、一个医务工作者应尽的义务,我所做的事情大家都在做,能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健康,是我们医务工作者最大的幸福!从医之路,我无怨无悔!”

 

“枣阳楷模”先锋榜

王萍_副本.jpg

上榜者:王萍 枣阳市环境监测站

用责任和担当,呵护枣阳的碧水蓝天

—枣阳市环境监测站王萍同志先进事迹

 

党的十九大将“污染防治”作为“三大攻坚战”之一做出了重要部署,习总书记的“两山论”思想深入人心,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动员令。

为了枣阳的蓝天碧水,枣阳党政部门在努力,社会各界在努力,枣阳环保人在行动。为取得第一手的数据,掌握最基础的环境质量资料,他们以严谨的态度,过硬的本领,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默默地为环保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王萍——枣阳市环境监测站中心实验室一名普普通通的化验员,就是这个群体中的杰出代表。自1999年进入枣阳市环境监测站工作以来,她天天与雾霾、毒气、废水、污泥、细菌,甚至一些致癌的化学物质打交道,既繁琐又危险,在同事眼里不是什么好差事。但她热爱这份事业,一干就是20年,掌握了一手过硬的化验技术,成为监测站里一名技术能手。

她有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环境监测是保护环境的基础工作,没有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作支撑,生态环保工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王萍同志一面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逐步积累丰富的实验经验;一面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积累经验,勇于创新,做到“眼勤,手勤,嘴勤,腿勤”,业务技能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认可。

千百次的实验炼就了过硬的监测本领。对于在化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她总是慎重思考,查找原因,反复检测对比,确保化验结果可靠,准确。化验时,仪器出现的小问题,敢于摸索和解决,在不断战胜困难中成长成熟。

要打赢环保攻坚战,环境监测工作要求越来越高,知识更新,技能更新才能胜任工作。为此,她勤钻业务,把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方式。201510月,因工作需要单位增设气相色谱法分析空气、水和废水中有机物和苯系物、四氯化碳等监测项目。由于气相色谱是比较精密的仪器,分析项目多,操作难度大,以前工作中又都没有接触过,在站领导征求意见时,她毫不犹豫主动请求担任此项工作,并被派到襄阳市环境监测站参加培训学习。在学习期间,她白天一边跟老师学习理论知识,一边学习操作仪器的规程,了解熟悉仪器各个部分的功能;晚上加班学习老师推荐的专业指导书籍,系统整理学习笔记,把一些疑难问题记录下来第二天再向老师逐一请教。经过紧张的学习培训,她很快具备了独立准确操作该仪器的能力,并得到老师的好评。只要付出就有回报,在接下来的11月份湖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组织的考核中,顺利通过并取得气相色谱法分析空气、水和废水中有机物等38项监测资格证书,没有辜负领导的信任和期望,为全市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她有一种团结协作的精神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工作才能形成合力。监测站的每一个监测数据都是各个部门同志们协作努力的成果。从现场的布点、样品的采集保存、现场记录到运输,现场监测室的同志们战严寒,迎酷暑,上高塔,钻深沟,战斗在环保工作第一线。采集到的样品交接到实验室后,王萍与同志们开始分样进行萃取和消解等前期处理和分析工作。因为工作中要接触有毒有害物质,化验员也要经历“酸甜苦辣”。夏天汗味药味交织,让人透不过气;冬天风冷水凉,仪器预热时间长,工作既费时又费力。化验分析数据出来后还要经过实验室、质控室和授权签字人三审把关,最后形成有效的监测数据。为了能够及时准确上报数据,王萍同志带头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废寝忘食的工作。通过与大家的共同努力,监测站做到数据准确及时,为上级环保部门决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2016年枣阳监测站通过襄阳中心监测站“化学需氧量”等项目质控考核;2017年又通过湖北省中心监测站“原子吸收法金属铜、铅、铁、锰”项目的质控考核,并且通过了省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为枣阳争得了荣誉。

她有一种尊老爱幼的品德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支持,平等关爱显示出家庭的温暖。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元素,把好家庭元素就把好了社会的命脉。

十几年来,王萍和丈夫二人在孝敬父母,妯娌和睦,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等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父母公婆年迈,逢年过节、过生日,夫妻俩总是把父母公婆接到自己家里,做他们喜爱的饭菜,一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她特别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在平时,坚持正直做事,友善待人,对自己的事业从不懈怠,从各个方面给孩子做一面镜子。让孩子从小就养成正直友善、勤奋上进的态度。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努力让孩子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家和万事兴,一个和睦家庭,之所以和睦,王萍总结出的一条经验就是:“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想出彩,必出力。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像王萍同志这样的环保人将用责任和担当呵护枣阳的碧水蓝天,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枣阳楷模”好人榜

上榜者:吕长兵 枣阳市新市镇中心学校教师

“献血达人”吕长兵:14年无偿献血1.96万毫升

 

14年间31次参与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累计捐献64个单位的血小板、全血6800毫升,献血总量相当于19600毫升。这位“献血达人”是枣阳市新市镇中心学校一名普通职工――年过五旬的吕长兵。一个成年人大约有5000毫升血,吕长兵的总献血量相当于4个成年人的全身血量。

因为好奇与献血结缘

200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吕长兵在媒体上看到一篇无偿献血的报道。当时,无偿献血的观念不像现在深入人心,它却一下子打动了憨厚朴实的他。

后来,单位号召职工献血时,吕长兵第一个报名并捐献了200毫升的鲜血。“想到从自己体内抽出的鲜血可以帮助他人,我就有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吕长兵激动地说。

吕长兵是o型血,在当地的血液库存中,a型血和o型血都属于紧俏血型,因手术用量大,在血液库存紧张时期常常出现短缺。因此,他想方设法多献血,这一坚持就是十多年。

平时,吕长兵不喝酒、不吃肉,加强体育锻炼,为的就是能够达到献血要求。“别看我在献血队伍里是个老兵了,我的身体素质可没问题。同样的献血量,年轻人要10分钟左右,我只需要6分钟,即使是献血小板,捐献4个单位,也只用大概2个小时。”说起献血的事情,吕长兵总是滔滔不绝。

“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吕长兵不仅自己坚持无偿献血,还发动身边的人参与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令人欣慰的是,他的行动感染了身边的亲人和同事,大家陆续加入到无偿献血的队伍中。吕长兵20多岁的儿子也承诺接好无偿献血的接力棒。每次采血车来到新市镇上,许多教师会在吕长兵的带领下蜂拥而上,纷纷要求献血。

吕长兵的家里珍藏着一大摞献血证和荣誉证书,这些证书里承载着社会对他多年义务献血的肯定和褒奖。其中,2007年,他被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联合授予“20052006年度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荣誉称号,2008年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称号。

面对荣誉,吕长兵十分平静。他说:“无偿献血不仅可以救人,更是一种生命的升华、价值的体现。我虽然只是一名普通教师,但跟那些等着血液救命的病人相比,我起码拥有平安和健康。今后,只要身体符合国家献血的规定,我会将献血行动一直坚持下去。”

 

“枣阳楷模”好人榜

张帆_副本.jpg  赵晓波_副本.jpg

上榜者:张帆 赵晓波 枣阳市公共交通总公司驾驶员

在平凡的岗位上释放青春正能量

 

“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会义不容辞地伸出援助之手,哪怕显的微不足道,也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枣阳市公共交通总公司102路线公交车驾驶员张帆和赵晓波两位同志的服务感言。

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两位同志发出这样的肺腑之言?一打听,原来事情是这样的:

2018226日上午,张帆正驾驶102路线公交车按线路正常行驶。1110分左右,经过北关口站台时,突然车厢内有人喊叫,有一名乘客晕倒了。张帆立马把车停好,走到车厢后面查看情况。看到一名女乘客倒在车厢内昏迷不醒,张帆就尝试着按压她的人中穴,只见她眼睛睁了一下又闭上了。“怎么办?”这时张帆忽然想到附近有一家泰兴医院,他立刻决定跟乘客一起把患者抬到医院急救。

就在这时,102路公交线路长赵晓波驾驶公交车也正好路过北关口,看到路边张帆的车辆有异常情况,就立即过去察看情况。当得知女乘客突发疾病晕倒,就立即与同事一起将女乘客抬到泰兴医院急救科进行救治。

在医院,赵晓波、张帆陪伴女乘客进行抢救,直到她苏醒后他们才放心离开。医生说:“这位女乘客是突发低血糖而昏迷晕倒,随时有生命危险,幸好送救及时才转危为安。”

事后,两位同志说:“没想到一次及时的伸手援助能挽救一条生命,这让我们在精神上收获颇丰。”深刻的感悟让他们更加深刻的明白做好8米公交车厢公交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因此,才会出现文章开头的感言。

确实,张帆和赵晓波两位同志都是十分优秀的公交驾驶员。

赵晓波是201310月到公交公司工作的,参加工作后,他勤于钻研业务,对乘客很有耐心,因工作能力突出,很快被公司提拔为102路线路长。据赵晓波回忆:102路开通之初公司招聘的新驾驶员较多,不管是跑班的自觉性,还是对乘客的服务质量、以及处理行车中突发状况的能力与公司老员工相比都相差甚远。随之而来的就是一桩桩误班、投诉。面对这么多的问题和困难,作为一名线路长,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把102路的服务质量提升上去,他组织队员积极学习公司规章制度,并要求所有队员要严格遵守;组织队员向公司优秀驾驶员学习、取经;对个别有差距的队员我采取私下交流等形式,指出他们的优点与不足,帮且他们予以改正。通过他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让102路线逐渐成长为现在这样一支有活力、服务质量过硬的公交路队。

张帆参加工作时间较晚,但他对公交工作十分热爱,他经常说:102路就像一个大家庭,在队长的带领下,我们所有队员都竭尽所能用最真诚的行动服务每位乘客,公交车上每天都会有乘客把物品遗失在车上,提包、电脑、手机、银行卡等,每每拾到乘客遗失的物品,我们都是第一时间与失主取得联系,并及时归还。我们这样做不是为了一瓶水或一句感谢,是因为我们懂得此时此刻失主那无比焦急的心情,更是因为拾金不昧的传统美德深深根植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当看到失主失而复得的那种高兴劲,我们每个人心中也收获了一种无比喜悦的成就感!”

正是这种“成就感”促使张帆和赵晓波在乘客遇到问题时敢于伸出援助之手。每天发生在公交车上一桩桩、一件件平凡的小事,铸就了他们的人格魅力,如春风化雨般滋润了乘客的心田,用行动诠释了青春正能量,彰显出了公交人的精神风貌。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帆和赵晓波没有沾沾自喜,他们非常淳朴的说:“我们做的还不够,以后沿着这条路我们还会继续一直努力走下去。”

 

“枣阳楷模”孝亲榜

陈静_副本.jpg

上榜者:陈静 枣阳市供销社

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起走

 

——爱心妈妈陈静和她“女儿”的故事

 

衣衫单薄,蓬头垢面,身体孱弱,性格内敛,见家里来了生人就睁着惊恐的大眼睛躲在门后边。当看到“留守儿童”冯家伦的第一眼,枣阳市供销联社妇女主任陈静不由得一阵心酸,她一把揽过这个小姑娘动情的说:在爸妈不在家的日子里,今后你就是我女儿,我就是你妈妈,有什么需要就告诉我,我会尽全力为你提供帮助的。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起走,至此,这两个萍水相逢、一见如故的“母女”的生活和命运便密不可分的连在了一起。

冯家伦于20007月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家,由于家里田地少、收入低,其父母冯振浩和马以琴夫妇在她刚一岁多时就远赴深圳打工,撇下她独自随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一方面要经营着田地维持一家的生计,一方面还得照顾小家伦的生活起居,难免力不从心、顾此失彼,尤其在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和教育问题上,由于爷爷奶奶文化不高,所以不得要领、倍感头疼。2008年,枣阳市妇联在全市发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倡议,号召各界爱心人士和青年志愿者积极行动起来,以爱心妈妈、爱心爸爸的身份与市妇联安排的留守儿童结对帮扶,旨在通过这一活动传递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关爱,充分利用志愿者们的年龄优势、文化优势、性格心态优势弥补“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的诸多缺憾和不足,使他们能够象普通孩子一样健康阳光的成长。在许多人看来,这不过是政府部门组织的一场公益活动或者说市年度工作安排,在活动期内去看望几次、送一点礼品和用品任务也就算完成了。但陈静自从与平林镇车河街“留守儿童”冯家伦结对后,她便与这个非血缘关心的“女儿”接下了不解之缘,九年时间里她一直践行着“认亲”时许下的诺言,冯家伦的每一步成长、每一丝进步都浸透了陈静的心血,她对小家伦视同己出、疼爱有加,给了这个常年不在爸妈身边的孩子无尽的关爱,使小家伦和普通孩子一样拥有了开心快乐的童年。

那一年冯家伦8岁,正读小学二年级,虽然孩子一向聪明伶俐,但成绩一直上不去。陈静经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因为孩子爷爷奶奶在学习上不能为她提供有效帮助,另一方面是长期与父母分离情感上父爱母爱缺失使她难以全身心融入学习,陈静决定为孩子补上这个短板。“认亲”后的第一个周末,她就带上全新的学习用具和衣服鞋袜来看望孩子,接下来的两天里她就住在孩子家,变着法儿为孩子做可口的饭菜,并利用陪孩子玩耍的机会与孩子深入地交心谈心,了解孩子平时生活、学习情况以及心理状况,勉励其心理要阳光、心态要积极、学习要向上,两天的愉快相处使孩子很快从内心里接纳了这个城里的妈妈,她的脸上开始出现这个年龄应有的纯真灿烂的笑脸。此后,每逢节假日陈静都会到乡下陪孩子呆上两天,风雨无阻,从未间断,那时起冯家伦就养成了在每次分别时掰指头计算下一次相聚时间的习惯。为了对孩子的情况有个更全面的了解,陈静专程到学校依次拜访了冯家伦的班主任和各科任课老师,并留下每个老师的联系方式,定期通过电话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根据了解到的情况,她对冯家伦的心理心智、性格特点、学习成绩、在校表现等情况进行了综合研判,量身打造的为她拟定了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和中长期奋斗目标,并和孩子约定自己也参与进来共同学习、一起进步。陈静的亲情陪护和真情感化,给了冯家伦无穷的动力,有这样一个知冷知热的‘妈妈’的鼓励和帮助,她心无旁顾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成绩很快跻身年级前列。为巩固来之不易的成果陈静不敢有丝毫松懈,冯家伦每次升学、每换一个班级,她都会第一时间与班主任取得联系,向老师介绍冯家伦的情况,并就如何帮助孩子学习与老师们交换意见。

天道酬勤,在“母女”俩的共同努力下,20159月她们收获了一个大大的惊喜,冯家伦以优异的成绩被枣阳二中录取。陈静真的是比亲妈还高兴,她当即塞给孩子500块钱说:这是干妈给你的奖励,你是高中生了,拿去买件漂亮衣服穿吧。孩子来城里上高中了,为了弥补这么多年对孩子的亏欠,为了能陪孩子度过人生中最重要的高中三年,冯家伦的妈妈马以琴辞职回乡,在枣阳二中附近租下房子照顾女儿的生活起居开始了全职陪读生活。按说,把孩子交给了她的亲妈,陈静就可以全身而退不必再为冯家伦劳心费神了,但她没有忘记自己当初对冯家伦许下的陪伴一生的承诺,因此与老师沟通交流这些重要的事她仍然是主动出马,也依然保持着每月至少两次与冯家伦见面谈心的习惯,对孩子的喜爱和偏好她了如指掌,每次见面都会给孩子带去她最爱吃的零食。谈起陈静为冯家伦所做的桩桩件件点点滴滴,马以琴说不出的感动与感激,她连称这一生认定了陈静这个好姐妹,也会让孩子把她当着亲妈陪伴着一生走下去。最让马以琴难忘的是小家伦上四年级的那年暑假,由于她们夫妇无法请假回乡陪孩子,爷爷奶奶也脱不开身陪孩子来深圳度假,想念爸妈的小家伦终日以泪洗面情绪极为低落,假期作业也不肯做。利用周末如期来看望冯家伦的陈静觉察到了孩子的情绪变化,她深深地理解孩子渴望父爱母爱的心理需求,也理解孩子父母为了生计而分身乏术、身不由己的难处,回城后她立马向单位递交了年休假的申请,第三天就带着孩子赶往深圳来到了父母身边,也不计较出租屋简陋的条件坚持陪孩子住了几天,直到孩子稳定、适应下来她才只身返乡,在孩子开学前夕她又赶往深圳将孩子接回送往学校。由于孩子长期与父母疏离,其性格难免有些内敛孤僻,陈静意识到这将会是孩子步入社会后社交的短板和人格的缺陷,必须在孩子性格还未定型时予以矫正。为此,她改变节假日去冯家探望孩子的惯例,一到节假日就专程开车将孩子接到城里自家来,安排自己比冯家伦小1岁的儿子天天陪着玩,自己有聚会、老公有应酬时也都带着冯家伦,尽可能的让她多与外界接触,通过情景融入的方式对冯家伦的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进行强化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高二在读的冯家伦已出落得亭亭玉立、信心满满,她的阳光、开朗、活泼、自信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也让她的“两个”妈妈倍感骄傲和欣慰。

九年前一声掷地有声的承诺,九年中一直始终如一的践行,九年后一份骨肉相连的亲情,陈静和她“女儿”的故事正精彩的演绎着,也必将更加精彩的演绎下去。

 

“枣阳楷模”孝亲榜

惠随林_副本.jpg

上榜者:惠随琳 枣阳市委党校干部

为父母撑起一片蓝天

 

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多年来,市委党校干部惠随琳同志始终如一地奉行着“孝敬父母如敬天、忠孝乃立身之本”的理念。面对生活的变故,他没有被父母突然而来的病魔压倒;面对家庭的重担,他用坚韧的精神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尊老爱幼、克难奋进、自强不息的传统美德,在照顾好瘫痪父亲、患重病母亲的同时,也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先后荣获“襄阳市青年岗位能手”“襄阳最美家庭”“枣阳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

一、面对瘫痪的父亲,他精心侍奉病榻前,衣带渐宽终不悔  

“孝敬老人、赡养父母是为人子女最起码的标准,我们不仅要记在心里,更要落实在行动上。”惠随琳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108月的一天,惠随琳的父亲突然倒下了,是脑出血,几乎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借了外债,才终于把命捡了回来。但活过来的父亲却瘫痪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为了治疗父亲瘫痪失去知觉的腿,他虚心地从书上、电视上学习中医按摩知识,并向身边的老中医请教,学会了中医按摩。惠随琳每天清晨五点半就起床,先行准备父母的早餐,然后帮父亲穿衣、排便、洗漱、喂饭,再帮其按摩、锻炼;晚上等父亲入睡后,还要帮助盖被子,询问是否要喝水,是否要方便等等;天冷时,他用灌好的热水袋给父亲暖脚;晴天时,他用轮椅推着父亲到外边晒太阳,日复一日重复着这些枯燥的“程序”。自从父亲瘫痪后,惠随琳没有睡过一个踏实觉,由于父亲长期瘫痪在床,性格变得暴躁易怒,稍有不顺心就对他发脾气,但他总不往心里去,依然尽心尽力地照顾好父亲。为了给瘫痪的父亲补充营养,他还在父亲的饮食上狠下功夫,遵照医嘱,每天的饮食以清淡为主,时令蔬菜样样不缺,他父亲虽然长期瘫痪在床,但脸色红光满面,精神看起来很好。八年来,惠随琳不言苦,不言累,喂饭喂药、擦屎倒尿,将老父亲照顾得无微不至,并竭尽所能帮老父亲进行康复训练,终于使其由卧到坐,常人很难想象的事,他却做到了。

二、面对患病的母亲,他悉心照顾不懈怠,坚信有爱就有家

“感恩父母,孝敬双亲,敬而不违,劳而无怨”是惠随琳同志恪尽孝道的现实表现。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本来照顾一个瘫痪的父亲就已经够他受的了,可惠随琳的母亲又先后患上胰腺炎、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疾病,屡次住院,由于抢救及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落了个浑身无力,饮食受限的后遗症。母亲在协和住院期间,惠随琳每天都陪护在母亲身边,终于把母亲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出院回到家后,惠随琳照顾母亲丝毫不敢懈怠,吃喝拉撒全都包在他身上。他考虑到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情绪,对治疗胰腺癌有很好的帮助,他一有空就陪母亲聊天解闷,随时从交谈中了解母亲的思想动态,鼓励母亲坦然面对病魔,积极接受治疗,一再嘱咐母亲一定要按医嘱饮食,多吃一些新鲜的容易消化的蔬菜水果,并定期带母亲到进行复查,使母亲的病逐步好转,生活渐渐能够自理,医生说,这与家人对病人的悉心照顾是分不开的。当别人询问惠随琳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八年如一日精心照顾瘫痪的父亲和患重病的母亲时,他说:“饮水思源,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中华儿女的美德,让老人安度晚年是每个子女义不容辞的责任。父母患病时,我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有爱就有家,相信一切都会好的!”没有豪言壮语,也没用华丽的辞藻,但正是这朴实简单的话语却却蕴含着大道理。

八年来,惠随琳以惊人的毅力和不离不弃地执着精神,用他的乐观和坚毅,勇敢承担起家庭的责任,成功帮助年迈的双亲战胜了病魔,重新鼓起了幸福生活的勇气。惠随琳孝顺父母,关爱长辈的行为已经感染了许多身边的人,谱写了一曲新时代感人至深的孝行赞歌。  

 

本网文章多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视为侵权。